“夕陽紅似火,回首未蹉跎。我的一生中,在西藏工作的時間最長,走的路最多,吃的苦最多,做的工作最多,與群眾接觸最多……”
——《從泰山到珠峰——陰法唐回憶錄》
16歲時在山東參加八路軍投身革命,崢嶸歲月中,相繼參加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進軍大西南、解放西藏,大半生奉獻雪域高原,92歲高齡依然親筆撰寫自傳……從泰山到珠峰,革命老人陰法唐的百年傳奇人生讓人肅然起敬。
去年10月,我收到西藏自治區黨委原第一書記陰法唐同志親筆撰寫的《從泰山到珠峰——陰法唐回憶錄》,51萬字的豐富內容讀完令人心潮澎湃?;赝髡咄渡砀锩?、建設的崢嶸歲月,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在黨的領導下,西藏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后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專制走向民主、從封閉走向開放,社會制度實現歷史性跨越,經濟社會實現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極大改善,城鄉面貌今非昔比的滄桑巨變。
在書中,作者回顧了作為十八軍重要一員參與進軍西藏、解放西藏、長期建藏的不平凡歷程,字里行間凝結著對各族群眾的無限深情,尤其是他身上那種熠熠閃耀的“老西藏精神”更引發我深深的思考。
從游擊隊到參加山東縱隊,從挺進大別山到進軍大西南,陰法唐從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卓越的軍事指揮員。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作為祖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此時是全國大陸最后一個待解放地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軍進藏部隊先后進駐拉薩及日喀則、江孜等重鎮,結束了西藏長期有邊無防的歷史。
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民族團結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線,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是西藏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仡欁髡叻瞰I邊疆的一生,更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西藏和平解放70多年來,西藏各族人民高舉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的旗幟,自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攜手共建美好家園,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偉大歷史進程。
當年,為使部隊更好地擔負起進軍西藏、解放西藏的光榮使命,十八軍從軍長到士兵都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在此關鍵時刻,作者所在的52師領導干部進行了調整。數百里外的西藏高原,嚴寒缺氧、重山阻隔、語言不通、風俗迥然,通過一系列動員、教育活動,全體指戰員深刻認識到進軍西藏的重要意義,極大地增強了愛國主義精神,決心把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
昌都戰役勝利后,作者駐防昌都近一年,在昌都解放委員會的領導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廣泛深入宣傳共產黨解決西藏問題的方針政策,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堅持為群眾辦好事。當地各族群眾逐漸從官兵們的言行中認識了解放軍、了解了共產黨的主張,更加支持解放軍、擁護共產黨,對正在進行的和平談判產生了積極影響。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達成《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實現了和平解放。從此之后,作者更是將自己的人生深深融入到西藏革命和建設的偉大事業中。
在本書中,作者通過一件件親身經歷的感人故事,充分詮釋了黨領導西藏各族人民所鑄就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調研時強調要大力發揚“老西藏精神”。
本書作者在西藏工作的幾十年里,一直躬身踐行、全力弘揚“老西藏精神”。1952年6月,陰法唐被任命為江孜分工委書記。在此工作的11年間,他與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意。此后,盡管陰法唐的職務、工作多次調整,但他對西藏一直飽含深情,始終為了西藏革命和建設事業而無私奉獻。
1980年,陰法唐擔任西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期間,他幾乎走遍了西藏各縣市。書中回憶在1982年的夏天,作者帶領調研組深入到那曲、昌都調研。從那曲巴青縣冒雨經過熱曲河,準備前往索縣榮布區時,由于河水暴漲,將車子沖翻,一行人全身濕透,但陰法唐仍不顧道路艱險,堅持繼續調研……從他的身上,能夠充分體會到“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奉獻精神。
1985年,作者因工作需要調離西藏,但對這片土地的牽掛如影隨形。當年7月,他帶著全家人回訪江孜,幾經輾轉找到當年房東潘多的后人扎西群宗,兩家人都十分激動?!八p手握住我的手,淚水奪眶而出,再也說不出話來。我的眼眶也紅了。走進一個寬大、整潔的房間,坐在卡墊上,扎西群宗給我端來了青稞酒,大家圍坐在一起。她講述著自己的母親在舊社會當農奴的辛酸。民主改革后,她們分得了土地,翻身做了主人,日子好起來。后來姐妹倆又到陜西咸陽的西藏公學(現為西藏民族大學)學習,畢業后回到家鄉參加工作,都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離休之后,陰法唐依然經?;氐轿鞑貐⒓痈黝惢顒?,以各種方式為西藏建設貢獻力量,努力將“老西藏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歷史是一面鏡子?!稄奶┥降街榉濉幏ㄌ苹貞涗洝酚涗浟宋鞑睾推浇夥乓詠淼臍v史性巨變,也見證了作者始終忠誠于黨、為雪域高原各族人民不懈奮斗的情懷。壯哉,“老西藏精神”!
責編:劉雅
流程 制作:王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