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尖峰嶺 李天平/攝
受訪者:海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主任、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民族學院院長 張朔人
采 訪:本刊記者 劉雅 王孺杰
天地造物,山海交響,賦予了海南島世界級的資源稟賦。自古以來,瓊州海峽并沒隔斷海南島與中原的交流,島內外各民族胼手胝足、篳路藍縷,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將這座瑰麗海島建設成了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也是屬于全人類的珍貴遺產。
海南島,亦是“寶島”。今年4月,“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官網公示。從雨林到黎寨,從自然到人文,從葉脈到文脈,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休戚相關、命運與共,造福人民、利在千秋。
探尋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的前世今生,對于我們研究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意義何在?傳承弘揚中華文明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世界觀、天下觀,對于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又有著怎樣的啟迪?近日,圍繞上述話題,記者專訪了海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主任、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民族學院院長張朔人。
記者:“天涯僅咫尺,海角非極邊”。上世紀80年代,費孝通先生寫下的《海南曲》令人印象深刻。雖是中國最年輕的省份,卻有一顆人與自然永續共生的“大心臟”。您如何看待如此“美美與共”的海南?
張朔人:正是基于自然和人文的“美美與共”,“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才得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官網公示。
這次申遺的提名地位于海南島中西部,是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地區之一。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官網表述:這里是諸多全球瀕危物種和海南島特有物種的庇護所,也是海南島世居的黎族人民在歷史上適應當地特殊自然條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舞臺。
上世紀90年代,考古人員在三亞“落筆洞”發現古人類化石遺存,將海南人類活動歷史追溯到距今1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此外,五指山境內多地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是人類在海南生存的早期見證。距今3000多年前,黎族先民以刀耕火種的方式,成為海島中西部地區最初的拓荒者。明清之際,海南苗族相繼遷入,與黎族先民一道,共同開發建設。他們敬畏自然、回饋自然,形成了海島獨特的“萬物有靈”的“山地文化圈”。
包羅萬象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為生活其間的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物產。漫長歲月中,古木參天、猿啼青山、鹿鳴呦呦,山鷓鴣、孔雀雉、坡鹿等物種與海島先民共同棲居。如今全球極危的物種海南長臂猿,曾是雨林中的“精靈家族”?!鞍丶叶晌魅沼?,青山上下猿鳥樂?!绷鞣藕D系奶K東坡如此詩詠海島的萬物繁茂。
可以說,自古以來海南島各族先民與大自然之間的這種“美美與共”,是寶島送給全世界的禮物。
記者: 作為海島家園特別是黎族傳統村落建筑的“活化石”,船型屋為何被視為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見證?
張朔人:以舟作蓋,化船為屋。船型屋是人類從原始社會向農業社會過渡階段的物質見證。相傳黎族先民乘船渡海而來,上岸后沒有棲身之所,便將木船翻過來居住,后人慢慢地仿照船型建起了茅草屋。
在這次申遺提名地內,目前確定了五指山市初保村、東方市白查村、俄查村和昌江黎族自治縣洪水村4處黎族村落遺存。黎族傳統聚落中的空間布局、建筑樣式和人地互動關系,都充分體現了順應自然、善于利用自然的智慧,成為熱帶地區島嶼性部族聚落的典型代表。
傳統黎族民居船型屋以及金字形房屋,均是因地因勢而建,將水、林、田地作為選址的核心要素,山水環繞、綠林掩映,完美地適宜了島嶼氣候環境,就地取材的木樁、竹子、茅草等更是與周圍植被融為一體。比如,在遍布船型屋的山地里,就誕生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山蘭稻作文化系統。
海南房屋、村落乃至農耕、方言、服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各族人民天人合一思想樸素化、生活化的生動體現。以船型屋為代表的文化遺存,見證了海島社會歷史變遷。船型屋與三亞崖州明清民居古建筑群、??谀涎篁T樓、客家圍屋等各得其所,這些使人們安身立命、心靈所系的家園,構成了海南島上的詩意風光。早在2008年,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就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今年,借助“雙世遺”東風,東方市等地進一步加大船型屋修繕保護工作的力度,開辦營造技藝培訓班,不斷強化活態傳承。
記者:漫長歲月里,海南島各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共同建設了“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對此,您有怎樣的感受?
張朔人: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大自然哺育了“雨林民族”以及不同時期的海島移民,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了海南多元共生的文化系統,也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鞏固作出了貢獻。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嶺南開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海南島為象郡之外徼。漢武帝時期,在海南設珠崖、儋耳二郡。自此,中原地區的百姓也開始陸續進入海南島定居。南北朝時期,冼夫人“請命于朝,置崖州”,維護了中央王朝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被譽為“巾幗英雄第一人”。冼氏后人分布在海南、廣東、廣西以及東南亞各國,全球共有冼夫人廟2000多座,至今香火不斷、血脈延續。
施行“編戶齊民”,是歷代封建王朝經略海南的重要舉措。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黎漢民族不斷交融,文化習俗相互借鑒、彼此影響。宋朝將黎族分為“生黎”與“熟黎”?!笆炖琛蓖〞詽h語,黎漢之間往來互市、交往密切。明清之際,軍籍的廣西少數民族落籍海南。隨著黎漢雜居區域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廣泛地呈現出漢中有黎、黎中有漢的局面。民國時期,行政建置體系進一步向五指山腹地推進。正如《南溟奇甸賦》所載,“魏晉以來,中原多故,衣冠之族,或宦或商,或遷或戍,紛紛日來,聚廬托處。熏染過化,歲異而月或不同;世變風移,久假而客為主”,海南島早已成為漢、黎、回、苗等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美麗家園。
值得一提的是,陵水黎族自治縣的黎安村曾叫黎庵村。相傳很早以前,這一帶曾是黎族聚居地。明代以后,逐漸有福建等地商人在此定居。這些移民感恩接納他們的黎族同胞,便修廟紀念黎婆祖,取名黎庵。后來,黎庵更名為黎安,旁邊的港口也改稱黎安港。如今,中央民族大學附中海南校區落戶陵水,這方土地續寫著新時代的民族團結佳話。
長期以來,海南島漁民在南海島礁耕海牧漁,辛勤勞作,南海因而被稱為“祖宗?!?。近代以來“下南洋”,又使海南成為著名“僑鄉”。島內眾多的家族祠堂和文昌祠、黎母廟一樣,成為海南人永遠的精神家園。
70多年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海島各族人民共同參與締造了新中國,巍巍五指山成為海南著名的紅色地標。1949年9月28日,為慶祝即將誕生的新中國,物資短缺、條件艱苦的中共瓊崖特委就地取材,用黃姜染布縫制成一面五星紅旗。10月1日,馮白駒將軍率領瓊崖將士及漢、黎、苗等各族同胞1000余人隆重集會,在海南島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周恩來總理曾評價瓊崖縱隊“海南的斗爭堅持了二十多年,紅旗不倒,這是很大的成績?!?/span>
回首歷史,正是海南島各族人民的共同團結奮斗,才有了如今“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
2022年博鰲亞洲論壇主題公園里展示的黎錦 李天平/攝
白沙黎族自治縣榮邦鄉嶺尾村的黎錦技藝傳習所 李天平/攝
記者:“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彼未~人蘇軾可謂是最具盛名的海南“代言人”和IP,那么他到底為海南留下了怎樣的文化遺產?
張朔人:自古以來,中原大地與海南島人文往來密切,中華文化在海島開枝散葉、根深干壯。即便貶謫于此,蘇軾依舊發出由衷的贊嘆。海南的自然之美、人文之光、民風之淳盡收東坡詩詞之中,為中華文化留下絢爛一筆。
在與當地百姓、文士的交往中,蘇軾言傳身教大力推廣中原文化。門生姜唐佐成為海南第一位中舉者,“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實現了老師對學生的期許。
蘇軾在海南講學授業,正是中華文化崇文重教的生動體現。北宋慶歷四年,瓊州府學創辦。此后歷朝歷代在島內大力推行文教,尤其明初開始施行“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的國策,使海南府州縣學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
科舉之路上的海南儒生須渡海趕考,曾因交通不便而受到影響。明萬歷年間準許“奏考回瓊”,極大促進了海南教育事業發展,讀書風氣日盛,人才輩出,僅明代海南籍進士就達60人、舉人則有600余人,被譽為“海濱鄒魯”。
在有“海南第一樓”之稱的??谑形骞衾?,祭祀著從中原來到海南的諸位名臣,他們著力推廣傳播儒家思想、中原文化,為海南各族人民所敬仰銘記。
記者:從海島紡織到“衣被天下”,黎錦為何被譽為“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
張朔人: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文明資源。黎錦凝結著海島內外各民族的智慧與心血,是海南高度融入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加強人文交流的歷史見證,也成為海南揚名中外的靚麗名片。2009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南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紡輪,佐證了島內先民早在3000多年前就開始紡織。隨著人口增加和生產力水平提高,黎族先民逐漸形成傳統村落,產生了以紡織技術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正如《漢書·地理志》記載:“男子耕農,種禾稻苧麻,女子桑蠶織績?!?/span>
黎錦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樸素智慧。先民們把對自然環境的觀察與想象,描繪成日月、山河、鳥獸、花草等動植物圖樣;從雨林中的礦石、植物提取染料,染成彩色絲線,綠色代表自由、紅色寓意生命。
南宋時期,特別是泉州港成為東方大港之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與海南島東部的聯系更加緊密,對海南人口遷徙和區域開發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時期,海南紡織手工業已相當發達。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評價黃道婆是“十三世紀杰出的棉紡織技術革新家”。元代中期,黃道婆把在海南崖州學會的紡織技藝帶到上海松江,并將腳踏紡車等加以改造,從此機杼大行全國。
從“南藝北傳”到“衣被天下”,這一紡織技術對中華服飾文化、“男耕女織”生產方式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元代《農書·農器圖譜》記載:“夫木棉產自海南,諸種藝作之法,骎骎北來,江淮川蜀,既獲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販于北,服被漸廣?!贝送?,宋元時期海外貿易極為繁榮,海南紡織品作為大宗貿易商品遠銷國內外。
透過海南技藝、貿易史的變遷,我們也可以看到海南社會經濟發展的脈絡,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歷程。
記者:生長于海南熱帶雨林的黃花梨木,曾是明清皇家御用木料,由其打造的家具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中國人在器物上極至的精神追求。至今,故宮里就珍藏著許多黃花梨木家具。那么,我們該如何讀懂故宮里的這種海南元素?
張朔人:自然造化,天工開物。海南黃花梨是明清時期硬木家具的主要用材,色澤黃潤、材質細密,紋理柔美、香氣泌人,尤為世人所重。從山間自由生長到作為貢品和珍貴商品,黃花梨木一路輾轉出島,遠行至京城,入住帝王家,成為海南地域文化的獨特貢獻。清代《瓊黎風俗圖》就生動描繪了五指山腹地黎族百姓通過水路運輸黃花梨木的場景。能工巧匠運用精到的建造技藝將黃花梨原木打磨成形形色色的器物,融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于一體,創作出獨具中華風格的木作建筑精品,蔚為大觀。
2021年,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舉辦了“故宮·故鄉·故事——故宮博物院藏黃花梨沉香文物展”。數百載光陰如梭,黃花梨珍品重新回到海島故鄉。讓文物說話,精彩紛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在世人面前,從側面反映了海南文化的枝繁葉茂與中華文化的根深干壯。
記者:2018年,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演講時引用的“久久不見久久見” 海南民歌,正是40多年前音樂家在黎族村寨采風后改編創作的。今年4月,五指山下各族鄉親再唱歡歌獻給習近平總書記。在您心中,“久久不見久久見”是一首怎樣的歌?
張朔人:“久久不見久久見”這首黎族民歌,誕生于海南熱帶雨林和傳統村落,體現的也正是中華文明歷來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價值觀。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指出:“海南生態環境是大自然賜予的寶貴財富,必須倍加珍惜、精心呵護,使海南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span>
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這些年來,海南堅持生態立省不動搖,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中之重。2021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成為我國首批國家公園,這也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此次申遺項目與“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自由貿易港建設”有著高度的空間契合,將成為海南新的標志性亮點工程,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環境治理提供“海南樣板”。
美美與共,共護家園。山、水、雨林是循環共生的有機統一體,山因林而青,水因林而聚?!昂D蠠釒в炅趾屠枳鍌鹘y聚落”所呈現的歷史事實、考古實物和文化遺存充分證明,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諧共榮。這既是“物競天擇”,更蘊含著中華文化深邃而獨特的東方智慧,已成為海南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與行動自覺。
“久久見過還想見?!贝舜紊赀z,是對海島前世先民珍貴饋贈的守護,也是對未來世界的全新開拓。我們要深入挖掘黎族文化等海南特色文化,大力開展南海海洋文明研究,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展現“海南作為”、貢獻“海南智慧”,齊心協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呵護好建設好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
林濤呼嘯,海闊天空競自由;海鷗飛過,黎寨山歌動地來。我們期待著在“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成功入選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高光時刻,再次唱響“久久不見久久見”。
來源:《中國民族》雜志2022年第11期
編輯:牛志男 金向德 流程制作:韓東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