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易地扶貧搬遷總規模為4028戶9613人,其中建檔立卡搬遷人口3480戶、8292人,同步搬遷人口548戶、1321人。榆社縣積極推行“土地流轉+農業托管”一體化發展模式,同步推進68個整村搬遷村土地整體流轉,實現人村退、資本進、產業興,確保搬遷后舊村收益不減、搬遷群眾持續增收。截至2022年9月,榆社縣68個整村搬遷村累計流轉土地6460.95畝,農戶和村集體得到租金累計230多萬元;榆社縣整村搬遷后累計托管土地面積10713.2畝,搬遷群眾共享受補助資金34萬多元。
一、多管齊下統籌引導,提高搬遷群眾積極性
榆社縣把土地流轉、農業托管工作與黨建引領相結合,發揮黨組織號召力,通過政府引導、宣傳發動、政策激勵等多種手段,讓搬遷群眾了解、接受、參加“土地流轉+農業托管”一體推進模式。一是政府引導。榆社縣政府成立了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領導、統籌協調、服務指導等工作。下設辦公室,負責指導榆社縣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工作。各鄉鎮制定實施方案,明確分管領導,由分管領導具體負責各鄉鎮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工作,確保相關工作順利推進。二是宣傳發動。榆社縣召開全縣農業生產托管培訓會,帶領搬遷群眾熟悉了解“土地流轉+農業托管”的概念、類型、相關政策及典型案例。此外,印發《榆社縣農業生產托管資料匯編》,組織各相關單位全體人員和鄉鎮農經站人員進行培訓學習,為各鄉鎮制作介紹農業生產托管的宣傳展板,走鄉入村宣傳指導,積極營造“土地流轉+農業托管”的濃厚氛圍。三是政策激勵??h里出臺扶持政策,提高搬遷群眾積極性,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對于整村搬遷村實行“土地流轉+農業托管”經營模式,對托管方每畝補助100元(包括耕、種、管、防、收等環節)。
榆社縣農村事務管理中心農業生產托管培訓會
二、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分類托管發展高效農業
榆社縣根據地形條件和群眾意愿,利用土地確權資料匯編制作榆社縣68個易地搬遷村的土地利用現狀分布匯編資料,探索形成榆社縣農業托管的兩種模式,破解整村搬遷村“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的困局,加快發展高效農業,解決搬遷群眾后顧之憂。
一是全托管模式。由村集體負責整合該村土地,并對接專業農機合作社負責作業,搬遷群眾只需負責監督或委托村集體代為監督。待種植作物成熟出售后,搬遷群眾按各戶耕地面積比例進行分紅。二是環節托管模式。由村集體代表搬遷群眾與服務平臺公司就“耕、種、防、收”某個或多個環節簽訂托管協議,將實施難度高、成本高的作業環節交給平臺公司,由平臺公司組織合作社進行作業。
實行“土地流轉+農業托管”一體推進模式后,搬遷群眾每畝地可節約成本70-100元,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財產性收入。同時,村級合作社可以通過收取服務費的方式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激活農村要素資源、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榆社縣政府人員、服務公司、村集體簽訂農業托管協議
三、規模經營降本增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是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抓手。榆社縣政府整合了榆社縣農資農機服務商,利用先進生產技術,開展農業規模經驗,為搬遷群眾做好全面的“土地流轉+農業托管”服務,做到降本增收、設備先進、技術科學。村集體可以出面大量采購生產資料和農機服務,降低購買價格。例如原來每畝地需化肥70公斤市場價200元,但通過農業生產服務平臺集中采購可每公斤化肥降低10-20元。同時,榆社縣通過科技強農、機械強農等途徑,以“有機旱作技術”為著力點,集成可降解薄膜,抗旱保劑運用、土壤深松、無人機植保、機種機收等以增產增效為目的的生產技術,實現每畝土地增產約100斤。
來源:國家鄉村振興局
責編:劉雅 流程·制作:韓東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