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店社區位于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碾伯鎮七里店新村,是海東市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安置搬遷群眾覆蓋12個鄉鎮105個村,共1944戶6762人。針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原有組織架構“小而散”、公共服務跟不上、搬遷群眾就業難、風俗習慣差異大、鄰里矛盾糾紛多、基層組織作用發揮難、搬遷群眾融入慢等問題,七里店社區創造性開展“六融”工作法,形成搬遷群眾融入社區治理的新格局。
融暢體系,“小堡壘”成“大陣地”
樂都區區委區政府因地制宜建立符合易地搬遷社區的組織體系,將原有的村黨支部“小堡壘”整合成七里店社區“大陣地”。一是組建社區黨總支部。七里店社區采用“社工+鄉鎮干部”的人員構成方式,抽調基層優秀干部,共同組建黨總支部,統籌解決搬遷群眾管理和社區服務兩方面問題。二是成立管委會。七里店社區管委會在黨總支部領導下開展工作,協調處理物業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截至2022年9月,七里店社區黨總支部下設9個黨支部,共有黨員314名(其中預備黨員5名),每位工作人員負責聯系一個支部,按原搬遷鄉鎮管理服務下屬黨員。
融享設施,“多窗口”建“精平臺”
為滿足搬遷群眾生產生活需求,七里店社區加強黨建工作服務平臺建設,把社區服務設施打造成共享“精平臺”。一是建立黨群服務中心。樂都區委區政府在七里店安置區建成300平米的黨群服務中心,內設黨建、民政、就業等10個辦事窗口,窗口人員設崗定責,推動形成“一站式”服務模式。二是修建配套公共服務設施。七里店社區整合公共資源,修建綜治調度中心、社區衛生院、學校、日間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解決搬遷群眾日常生活、就醫、就學等基本公共服務問題。
七里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辦事窗口
融學技能,“莊稼漢”變“手藝人”
七里店社區結合搬遷群眾就業需求,組織開展多種技能培訓,讓原來的“莊稼漢”轉變為有技能的“手藝人”,并積極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信息保障。一是開展技能培訓。七里店社區積極協調相關部門,面向有勞動能力的搬遷群眾,定期開展技能培訓,內容包括刺繡、保安、家政、焊工、叉車、拉面等就業創業技能。二是設立招聘信息角。七里店社區聯系用人單位舉辦專場招聘會,將符合搬遷勞動力特點的就業崗位推薦給搬遷群眾選擇,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保障。截至2022年9月,七里店社區共組織開展技能培訓25期,培訓搬遷群眾1120名,聯系用人單位舉辦專場招聘會12場。
七里店社區舉辦專場招聘會
融洽關系,“舊風俗”呈“新氣象”
為解決搬遷群眾由于文化、習俗差異大導致矛盾積壓的問題,七里店社區黨總支部組織黨小組成員及時化解群眾矛盾糾紛,讓“舊風俗”呈現“新氣象”。一是設立矛盾糾紛調解室。七里店社區在黨群服務中心設立矛盾糾紛調解室,協調出臺社區車輛管理方案、制定社區群眾文明公約、組織文藝活動等,重點調解搬遷群眾與物業、村與村之間的矛盾。二是建立入戶走訪工作制度。七里店社區通過黨小組、網格長、樓棟長入戶走訪及時化解矛盾糾紛,融洽干群關系,讓搬遷群眾的訴求有處說、有人解。截至2022年9月,七里店社區通過矛盾糾紛調解室和入戶走訪的方式,共化解44起易地搬遷群眾矛盾糾紛,化解率達100%。
七里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矛盾糾紛調解室
融合治理,“小網格”促“大服務”
為推進精細化社區治理,七里店黨總支部根據社區黨員分布的具體情況,搭建“七里店社區黨建網格+組織架構圖”,實現“網”盡群眾事,服務全覆蓋。一是建立“樓宇黨小組+網格員”管理體系。七里店社區將1944戶搬遷群眾劃分成4個網格組,16個小網格,實現47個樓宇全部建立樓宇黨小組。每棟樓都配齊黨小組長和網格員,搬遷群眾遇到困難可以直接向樓宇黨小組組長和網格員反映情況,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網里辦、服務零距離”。二是打造“1+6+N”共治共建治理新模式。七里店社區建立1個社區綜合治理調度中心;社區居委會、警務室、調委會、醫療服務中心、指揮調度室、物業公司6個工作機構;由原搬遷鄉鎮抽調干部、村干部、老黨員、復轉軍人、網格員等300余人組成的志愿服務工作隊伍。
融匯民心,“微心愿”圓“大民意”
為更好服務搬遷群眾,七里店社區通過“微心愿”匯聚“大民意”,用實際行動贏得民心民意,培養搬遷群眾的社區歸屬感和認同感。一是建立民情溝通長效機制。七里店社區通過“看、聽、送、查、解、記”的方法深入搬遷群眾,以“暖民、便民、惠民、安民”的四民工作法聽取搬遷群眾意愿和訴求,并建立需求清單,及時解決搬遷群眾需求。二是依托文化墻設置“心愿樹”。七里店社區在黨群服務中心文化墻上設置一顆“心愿樹”,定期整理心愿貼并進行微心愿認領,幫助搬遷群眾實現“微心愿”。同時,七里店社區組織開展便民代辦、志愿服務、鄰里互助等活動,讓搬遷群眾快速融入社區生活。截至2022年9月,七里店社區開展微心愿認領22次、便民代辦服務11次、志愿服務37次、鄰里互助活動9次,活動覆蓋約4320名搬遷群眾。
來源:國家鄉村振興局
責編:劉雅 流程·制作:韓東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