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1608戶27232人,其中脫貧戶4799戶9418人,共新建集中安置區21個。通榆縣以“政府主導、村民自治、群眾自愿”為原則,堅持搬遷安置與增收致富“兩手抓”,以陸家村為試點村,向全縣推廣實施“陸家模式”,借助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和土地增減掛鉤政策疊加的有利契機,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廣闊的優勢,探索土地流轉、園區建設、龍頭企業帶動等一系列后續扶持措施,為搬遷群眾鋪就增收“康莊路”。
土地指標跨縣交易,讓閑置土地“活起來”
通榆縣為建立長效后續扶持機制,依托土地資源優勢,在陸家村先行試點后形成“陸家模式”,并向全縣推廣,開辟了搬遷群眾致富新途徑。
陸家村試點先行,推動土地有序流轉。吉林省通榆縣烏蘭花鎮陸家村先行實施了易地扶貧整村搬遷項目,將易地扶貧搬遷、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組合起來,取得了顯著效果。陸家村共整理復墾農田103公頃,通過新增土地指標與增減掛鉤相結合,交易到了省內經濟發達的長春新區,實現凈收益0.58億元。從此,“缺錢”的貧困村和“缺地”的新區在土地新政的催生下結成“生長配合體”,成功打造了“陸家模式”?!瓣懠夷J健痹谕恋亟洜I上采取流轉集中經營和委托經營的方式,既通過土地流轉整合土地資源、提升整體農業生產水平,又讓部分搬遷群眾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實現搬遷群眾穩步增收。
陸家村搬遷安置點
通榆縣全縣推廣,促進新區指標交易。陸家村試點成功后,為盤活現有土地資源,實現搬遷后續穩定發展,通榆縣與長春新區合作,全縣推廣“陸家模式”,組織縣域內鄉鎮、村學習考察陸家村,共享耕地有序流轉等后扶經驗。通榆縣參與易地搬遷工作的15個鄉鎮31個村均實施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一方面,通榆縣對搬遷后騰出的宅基地全部進行了復墾、復綠,共增加耕地3269公頃,結余建設用地指標2800多公頃。另一方面,通榆縣陸續進行土地增減掛鉤指標交易,搬遷后經復墾的結余土地指標目前已累計交易1670公頃,交易金額36.39達億元,完成全部結余指標交易后將達到近百億元。
陸家村宅基地復墾復綠
凝心聚力促增收,讓群眾收入“多起來”
為帶動搬遷群眾創業、就業,形成可持續、有保障的收入來源,通榆縣通過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設規模產業園區等一系列后續扶持措施,健全搬遷群眾增收保障新機制。
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形成群眾收入“內動力”。以陸家村為例,由村集體牽頭成立白城市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作為先行試點,整村土地經營權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237個農戶和村集體入股耕地總面積1146公頃,隨后237個農戶二輪承包耕地645.24公頃、村集體機動地501.41公頃,每公頃耕地經營權作股價3.5萬元,總股金(出資額)為4013.38萬元,入股期限至二輪承包期年末(2026年末),成為白城市第一個完成集體耕地股份化改造村。整村土地流轉后,陸家村搬遷群眾人均純收入達到1.7萬元。截至目前,通榆縣共有11個農業合作社、13個家庭農場規范有序流轉易地扶貧搬遷村土地18000多公頃,既提高了農業生產力,又增加了群眾財產性收入。
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棚膜經濟
建設規模園區,增強群眾收入“推動力”。為滿足搬遷群眾的集中耕種和養殖需求,通榆縣投資1.5億元,為搬遷村建設農機園區24個、牧業園區27個,成立農機、養殖等各類合作社90個。2021年新建規?;馀pB殖園區10個,農畜產業發展趨于規?;?、規范化。通榆縣政府以企業帶動就業,為群眾提供就業服務保障,依托吉運、牧原、新洋豐、天意等農業龍頭企業,采用土地流轉、“公司+農戶+基地”、企業用工等合作方式,帶動了1500多名搬遷群眾就業。實現了集體帶動個體,產業帶動就業的目標,給搬遷群眾吃上了增收“定心丸”。
陸家村農機園區
來源:國家鄉村振興局
責編:劉雅 流程·制作:韓東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