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十三五”期間投入資金17.03億元,建設完成總建筑面積55.4萬平方米的19個集中安置社區,其中大型安置區1個、中型安置區1個、小型安置區17個,共有7616戶19460人實現易地搬遷。為促進搬遷群眾盡快融入新社區享受新生活,淶源縣積極推進安置區精神文明建設,多種方式開展感恩教育,推進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以新風尚促進新發展,全面提升搬遷群眾的社區歸屬感。
創新教育方式,增強搬遷群眾感恩意識
淶源縣利用多樣化的活動,著力在教育引導、文明實踐上下功夫,幫助搬遷群眾轉變觀念,推動搬遷群眾走出自己的“小家”、融入到社區“大家”中。一方面,淶源縣開展感黨恩主題活動,駐村工作隊、幫扶干部入戶宣講黨的方針政策,并向搬遷群眾宣講關系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讓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引導搬遷群眾進一步增強自強奮進意識。淶源縣還邀請老黨員與搬遷群眾交流分享,讓搬遷群眾深切感受黨和政府惠農政策給他們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激發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情感。另一方面,淶源縣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充分發揮文藝志愿服務隊的作用,組織創編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寓教于樂。如淶源縣組織創編了二人轉、西河大鼓《鄉村振興贊》等反映政策惠民成果及易地搬遷帶來新變化的文藝節目,廣受搬遷群眾好評。自2021年以來,淶源縣政府組織縣鄉村三級文藝志愿服務團體,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到鄉村演出200多場,節目內容編排上突出宣傳惠民政策和成果,在淶源縣形成了“心懷感恩、愛黨愛家、勵志前行”的良好局面。
展示搬遷成果,激發搬遷群眾內生動力
淶源縣積極運用數字技術與安置社區管理服務相結合,將易地搬遷成果可視化,在構建安全、便利、高效的安置社區服務的同時,使搬遷群眾更直觀地感受到黨的惠民政策帶來的巨大變化,讓搬遷群眾對生活充滿“信心”。
淶源縣在縣城大型安置區——福澤園安置區旁邊建設了數字化扶貧檔案室。數字化扶貧檔案室根據淶源縣脫貧攻堅工作分為“抓規范、搞搬遷、上產業、夯基礎、兜底線、增動力、保退出、防腐敗”八大板塊,分別從管理辦法、安置區建設情況、產業發展、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就業政策等多方位展示易地搬遷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變化,檔案室面向搬遷群眾開放,使廣大群眾直觀地感受到黨的惠民政策發揮的巨大作用,引導搬遷群眾進一步提升內生動力。同時,淶源縣在安置社區內利用小區墻面、路燈等載體,開設各類展板并且定期更換內容,用圖片、數據、實例真實展示淶源縣易地搬遷工作取得的優異成績 ,讓搬遷群眾切實感受到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激勵搬遷群眾珍惜當下,努力奮斗。
淶源縣扶貧檔案室
倡導文明新風,助推搬遷群眾融入社區
淶源縣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多載體鼓勵安置社區倡導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一方面,淶源縣婦聯牽頭成立“婦女之家”,積極開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婦女兒童維權、技能培訓、家風引領等活動,組織巾幗志愿者深入搬遷群眾家中,普及安全用電、用火、用氣等知識,并幫助殘疾人、體弱多病者清理室內衛生、歸置家具物品,幫助搬遷群眾適應新生活。另一方面,淶源縣發揮鄉賢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鄉村協會組織作用推進移風易俗。堅持把移風易俗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完善村規民約,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杜絕鋪張浪費、盲目攀比之風,引導改變陳規陋習,把精力放到增收致富和建設文明和諧的村風家風上。截至2022年9月,淶源縣已在285個行政村建成鄉賢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鄉村協會組織,開展移風易俗為主題的文明實踐活動300余次。
淶源縣福澤園安置社區“婦女之家”
來源:國家鄉村振興局
責編:劉雅 流程·制作:韓東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