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廣東以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經濟發展優勢,吸引著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們,既是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場域,也是匯聚港澳臺及海外同胞力量的橋頭堡。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對進一步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廣東落地落實落細,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廣東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貫穿于民族工作全過程各方面,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動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呈現出團結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鑄牢,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嶺南大地璀璨綻放。
抓宣傳教育 筑牢思想根基
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干部教育、國民教育、社會教育體系,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團校(青年政治學院)課程體系,構建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多維一體的育人平臺。指導省內10所中小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教學,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進師生頭腦。廣州市打造番禺區兒童公園等76個主題教育實踐基地,籌辦“廣州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打造兩個主題示范街區。
連續11年精心組織開展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各地通過在當地報刊和電視等媒體刊登宣傳文章、播出宣傳專題,舉辦動員會、座談會、培訓班,發放宣傳資料、掛(貼)宣傳標語,舉辦民族團結知識競賽、征文比賽、書畫圖片展等形式,緊扣主線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走深走實。
深入挖掘源遠流長的嶺南傳統文化、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生機勃勃的改革開放創新文化,活化南越王、冼夫人、揭猛等各民族歷史代表人物資源,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廣州市創作民族團結主題電影《南越宮詞》、動漫短片《同心共吉祥》等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創辦推出100多期《民族同心圓》專題電視欄目,廣受社會好評。深圳市打造民族題材電視劇《都是一家人》,講述各民族在粵就業創業、助人為樂、融入城市的故事,展示全市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新氣象,進一步深化“深圳家園”理念。
廣東省深圳市民族團結宣傳進企業
抓共同發展 夯實物質基礎
深化對口支援和東西部協作。堅持以民生援建為龍頭,以產業和治理援建為兩翼,帶動對口幫扶桂、川、貴、滇4?。▍^)的14個市(州)93個貧困縣如期脫貧摘帽,對口支援西藏林芝、新疆喀什、四川甘孜29個縣(市、區)全部脫貧。
推進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通過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加大民族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強對民族地區生態補償、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持,完善省內“3+1”結對幫扶機制等一系列措施,不斷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提升就業幫扶力度。依托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等技能與職教平臺,積極拓展各族群眾在粵就業渠道,加強對接,開展專項活動,每年培訓近2萬人次少數民族進城務工人員。推動高校各族畢業生等重點群體擴大就業,支持相關職業院校定向招收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學生。資金支持廣州、深圳、珠海等10個市開辦少數民族進城務工人員語言文化政策培訓班,提升各族群眾就業能力和競爭力,讓各族群眾進得來、融得進、過得好。
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二廣、許廣、京港澳、廣樂等高速公路多線貫通,韶關丹霞機場通航,廣清永高速鐵路建設提上日程……民族地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時空距離不斷拉近。隨著民族地區光網全覆蓋、4G/5G網絡基本覆蓋,村村通快遞成為現實,“云上連山”等數字平臺全面搭建,助力民族地區群眾走向大灣區、融入新發展格局。
抓典型示范 樹立正確導向
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面向基層挖掘民族團結進步的典型事跡和鮮活素材,表彰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模范單位和個人。全省共建設有12處全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創建命名了134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和105個模范社區,有35個單位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2017年以來,全省共17個單位、21名個人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模范個人稱號,39個單位、79名個人榮獲廣東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模范個人稱號,各族群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發揮試點項目的示范作用。按照國家部委關于推進“三項計劃”試點示范項目有關工作部署,結合廣東省實際,引導有關各市精心設計,做好互嵌式發展文章,3個項目入選2022年度“三項計劃”試點示范項目。省民族宗教委及時與相關市民族宗教局、項目執行單位建立“省—市—單位”三級工作機制,對照有關要求,加強對入選項目的組織實施、經費使用進行全程管理,指導各項目執行單位抓好工作落實,確保項目按質保質完成。其中,廣州德和圓文旅發展有限公司通過邊疆各族群眾就業幫扶項目,培訓邊疆少數民族人員105人,為47人提供就業實習;佛山市高明區更合鎮白石村根據少數民族員工多的特點,以“政企村+N”模式大力推動各族群眾互嵌式社區環境建設;東莞紡織服裝學校開展邊疆少數民族職業技能培訓,建設特色產業工作室和實習基地,通過“校企產教”相融合打造產業聯盟協同創新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投身現代化建設的能力。
挖掘各部門創新活動的示范作用。省直相關部門將落實“三項計劃”納入相關規劃和年度重點任務,創新開展各類活動,積極探索推進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新路子。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牽頭聯合桂、黔兩地相關部門在全國率先推出“鄉村振興音樂幫扶計劃”,以被幫扶地區山水、物產、風俗、人物、故事等為題材進行音樂創作,促進援受兩地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開展“農行杯”幫扶家庭鄉村“音樂之星”育苗行動,通過音樂課程訓練和互動,增進各族青少年文化交流和情感共鳴。團省委全面打造粵港澳臺青年融入大灣區發展“青融工程”,推動建設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累計吸納港澳青年就業超3400人,實施“展翅計劃”促成2000多人上崗實習,依托“易展翅”平臺搭建港澳青年實習就業專區,吸引613家省內企業提供實習就業崗位超1.5萬個,助力廣東實現高質量發展。
抓服務管理 營造社會氛圍
加強服務體系建設。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在積分入學、社會保障、就業創業等方面維護各族群眾平等權利,為加強服務管理提供了政策支撐。廣州在全市2999個勞動就業網點和329個法律援助站搭建服務管理平臺,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就業幫扶和法律援助,建立1個市級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站、10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站、23支少數民族志愿者服務隊,及時提供便利的融居服務。
東莞把少數民族服務管理工作作為新時代城市民族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力協調解決相關民生問題,切實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通過開通少數民族法律援助平臺,建立由29名少數民族律師組成的律師團隊,2016年以來累計提供服務3700多宗,社會救助少數民族群眾4000余人,省級對口幫扶吸納少數民族員工來莞就業近4萬人次。
構建互嵌式社區環境。堅持將社區作為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陣地,推動建立互嵌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廣州市通過“強陣地、建機制、抓隊伍、優服務”等舉措,充分運用現代數字技術,加強政民互動,抓好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數量較多的街區的社會公共服務工作。深圳聚焦少數民族務工人員的所需所盼,創建全省首個“民族之家”,通過開通“少數民族服務熱線”和“民族之家家園網站”,凝聚各方資源,為社區內的各族居民提供就業、就學等指導和服務。
依法治理民族事務。堅持是什么問題就按什么問題處理原則,依法妥善處理涉及民族因素的案事件。壓實意識形態主體責任,全力維護全省民族領域安全穩定。
抓特色交融 拓展交往平臺
打造工作平臺。建設“粵港澳青年之家”“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家園”等工作平臺,開展支持港澳臺青年來粵發展行動,推進“五樂計劃”落地見效,打造“海歸小鎮”“僑夢苑”“創享灣”等創業平臺,為港澳臺和海外僑胞扎根廣東、圓夢灣區提供高品質服務。
辦好系列活動。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窗口示范作用,持續辦好“粵臺學子中華情”“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注重吸引市民和青年參與,促進粵港澳臺各族群眾友好往來。
抓好基地建設。推進湛江市廉江市、潮州市潮安區“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與合作基地”規劃及建設工作,推動兩岸同胞交流與合作,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濃厚氛圍。
作者:廣東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
來源:《中國民族》雜志2023年第1期
責編:龍慧蕊 王怡凡 流程制作:韓東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