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所在位置:首頁 > 史話共同體
女性“國服” 交融之美——浮光掠影看旗袍
2023-03-02 19:19


XxjpsgC007003_20220112_PEPFN0A001.jpg

2022年1月,迪拜世博會上演東方旗袍秀 王東震/攝


作為中華服飾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旗袍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屬于中華民族傳統服飾的象征符號之一。她既是歷史發展和時代創新的產物,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標志與見證。


滿漢交融的清朝旗裝


已有百余年歷史的旗袍,最初源于滿族婦女的日常穿著,即旗人之袍或旗裝。在清朝初期,旗人之袍與當時滿族人的狩獵習慣有關,主要注重服裝本身的實用性。其外型輪廓為長方形,圓領口、窄袖,有扣襻、衣襟右掩,兩腋部分明顯收縮,袍下部開衩,下擺寬大。這樣設計的原因是,人們在東北寒冷的叢林中打獵需特別保護手部,以免受凍,且寬松的衣服更容易穿脫,便于上下馬。這一時期旗人之袍的面料主要采用毛皮,以抵御嚴寒,很少使用布匹。顏色往往也很樸素,并無華麗的裝飾。


待到清朝中葉,滿族人逐漸適應華北及中原地區的自然環境、生活方式,對服裝實用性的需求逐漸轉為對精美服飾的渴望。除了圓領和窄立領的出現,衣服的袍身和袍袖的寬度也變得比原先寬大,下擺通常延伸到腳踝。由于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滿族皇室中的貴族階層開始攀比,婦女們在旗裝衣袍鑲邊處特別選用拉鎖繡、盤金繡、打子繡等錯綜復雜的漢族傳統工藝進行點綴,以體現設計的獨特性和身份的尊貴。在飾品上也開始爭奇斗艷、頗有講究,身份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珠寶飾品也要更華麗。


至清末民初,旗裝的特點是衣身寬大、扣綴右側,袍袖過肘、下擺開衩,造型線條平直而硬朗,外形以直線為主,不使用曲線,腋部的收縮也不明顯??偠灾?,旗裝變得越來越寬松,隱藏了女性身材的線條。隨著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漢族和滿族服飾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如滿族婦女會在旗袍下搭配裙裝,漢族婦女也會穿旗裝。由此,滿漢服飾文化的審美風格也愈發具有共同性,是當之無愧的我國各民族服飾交流互鑒的范例。


中西結合的近代旗袍


民國以降,旗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并逐漸被漢族等各民族女同胞所接受。旗袍的長度變短了,單件式長袍變成了上下兩件,很多女性在短旗袍下搭配裙子或褲子。同時,裝飾大大減少,整體造型趨于簡化。五四運動以后,旗袍開始進入體現女性主義思想的馬甲旗袍的階段。到上世紀20年代末,旗袍的功能更加突顯了東方女性的古典美,雖說與之前的旗裝相近似,但飾物更少,整體形象更簡約。


西風東漸,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西方裁剪技術引入到中國服裝的制造當中,使旗袍面貌再次煥然一新,旗人之袍也獲得了脫胎換骨的改造——拋去頭上的假發髻、腳上的高底鞋,僅僅保留袍身的形制,寬大、厚重的衣袍被縮小、變窄,衣長至膝下,袖口收小、腰部收窄,圓領改直領,右斜襟開口,還出現兩邊開衩甚至高開叉,以強調女性身體的曲線美,完全顛覆了旗人之袍不展示曲線、以厚重面料包裹身體的慣例。此外,一些旗袍還裝有墊肩,被稱為“美人肩”,讓女性身姿看起來更加挺拔開闊,改變了封建時代對女性含胸圓肩的審美觀念。


這一時期,旗袍面料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可以根據季節、氣候進行選擇——春秋兩季多用綢緞、棉布,夏季選擇輕紗,冬季可以選擇御寒保暖的花呢。隨著西方紡織印染技術的引進,旗袍面料的花紋圖案逐漸增多,且并不局限于傳統的中國圖案,植物刺繡、幾何圖案等西式設計開始在旗袍上有所體現。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使得旗袍在款式、面料和圖案等方面不知不覺地更新了傳統的設計理念,充分體現了旗袍全新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近代中國,旗袍成為新社會、新女性和新風采的代名詞之一,塑造了中國女性的新形象。改良后的旗袍展現了女性獨立自主的時代風貌,同時也是中國服裝傳統的一次西化改造。她既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同時又與西式裙裝設計相結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審美。


古今貫通的現代旗袍


現代旗袍融合了我國各民族服飾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審美,最初風靡于上海,而后傳到香港、臺灣等地區,落地生根,其承載的美成為一種共識。


隨著時間的推移,旗袍的象征意義也在不斷演變。時至今日,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作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服飾文化遺產,旗袍體現的地道的“中國風”元素,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和贊美。古今交融的現代旗袍既有東方的優雅和古典之美,又結合了西方立體剪裁的特點,富有多元多變和實用之美。旗袍服飾中的“領子”和“紐扣”等元素更是被單獨拿出來與現代服飾相結合,創造出一種融合了旗袍服飾元素的新中式服裝。


1984年,有關部門將“旗袍”作為我國女性外交人員的禮服。30年后的2014年,在北京舉辦的第22屆APEC會議上,我國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準備了旗袍服飾,充分體現著旗袍在中國服飾中的重要地位。


2008年北京奧運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引導員及禮儀小姐的服飾都以旗袍等中華傳統服飾為基礎進行了創新,將東方女性的魅力表現得淋漓盡致。


蘇州評彈作為珍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女演員的服飾是旗袍,而評書、大鼓等傳統說唱藝術表演者也多以旗袍作為演出服飾。亞洲小姐、香港小姐、香港華裔小姐、廣州西關小姐等全國乃至全球知名的評選賽事中,選手們必定會身穿著旗袍展示風采。知名作家張愛玲借用旗袍描繪不同主人公的個性,不同風格的旗袍具有不同的含義,如《金鎖記》《半生緣》《傾城之戀》等作品中都有對旗袍的描寫細節。旗袍有時還會被當作電視劇和電影的賣點,如電影《花樣年華》《金陵十三釵》、電視劇《偽裝者》等,它不僅能夠強調影片的時代性,其花紋款式也在暗示劇情的發展走向和主人公心情的明暗變化……


旗袍也走進了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城市的街頭巷尾,甚至鄉間田野,身著旗袍的女性款款而來、優雅大方,呈現出別樣的風采。2015年以來,旗袍相繼被廣州市真光中學、真光小學作為學校的校服使用。在代表國家形象的餐飲業、酒店業、航空運輸業中,女士身穿中式旗袍同樣十分常見。而每年春節期間,上海迪士尼度假區的外國卡通人物米妮、黛西等都會穿著旗袍與世界各地的游客歡度佳節。我們還欣喜地看到,部分旗袍元素不再局限于服飾的展示上,而被運用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設計制作中,如桌布、床單、枕套、婚紗、禮服、信封等,讓旗袍元素隨處可見、觸手可及。


旗袍從具有實用性的、寬松肥大的旗人之袍逐漸演化成展現女性獨特韻味的中國特色服飾,又從傳統服飾走向時尚圈、文創圈,離不開各民族長期廣泛的交往交流交融,離不開各民族能工巧匠對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旗袍源于滿族的服飾審美傳統,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隨著我國各民族越來越普遍的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已造就了更加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旗袍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的突出代表,彰顯著國人內心深處的中華文化自信自強。


(作者為西南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博士)






作者:項子珊

來源:《中國民族》雜志2023年第1期

責編:龍慧蕊  流程制作:韓東峻


出版號:CN11—4606/C 京ICP備15020131號-2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3963號   監督舉報電話:010-58130834? 舉報郵箱:zgmzxmt@163.com
92极品福利少妇午夜10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