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稱:蛋殼黑陶杯
年 代:距今約5000年(屈家嶺文化晚期)
體 量:口徑9.9厘米,高18.9厘米
出土地點:河南省淅川縣黃楝樹龍山崗遺址
收藏單位:河南博物院
這只陶杯薄如蛋殼,所采用的快輪制陶技術是5000多年前手工業領域的一次重要的新技術革命,不僅造就了中華文明制陶藝術的巔峰時刻,也成為整個人類新石器時代手工業技術領域的一個“神話”。
5000年前人類手工藝的千古絕唱
一只薄如蛋殼的陶杯!薄,薄到什么程度?
“0.2毫米的精致!”中央電視臺“如果國寶會說話”節目在介紹龍山文化時期的黑陶蛋殼杯時,發出這樣的驚嘆?!八那昵暗厍蛭拿髯罹轮谱?!”這是世界考古界對龍山時期黑陶杯的贊譽。
▲“如果國寶會說話”節目對龍山蛋殼黑陶杯的介紹。(圖片來源:央視網視頻截圖)
但事實上,考古成果很快便刷新了關于中國蛋殼黑陶的歷史上限。在屈家嶺文化遺址中發掘出來的蛋殼黑陶,將這種獨步千古的工藝,又向前推了1000年左右。
▲屈家嶺文化遺址。(圖片來源:考古中國網)
▲龍山崗遺址工地全景。(圖片來源:考古中國網)
▲屈家嶺文化帶蓋陶杯。(圖片來源:考古中國網)
▲屈家嶺文化陶罐。(圖片來源:考古中國網)
本篇章講述的這一只造型質樸但工藝精美的蛋殼黑陶杯,正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屈家嶺文化遺址的代表作,它比龍山文化的蛋殼陶更早達到新石器時代人類手工藝的巔峰極頂,留下了那個時代的千古絕唱!
新石器時代的一場技術革命
陶器的發明,對于人類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人類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大自然中創造出一種嶄新的器物,這種器物的出現開啟了人類一個新時代的起點,這就是新石器時代的開端。也就是說,陶器的發明為文明劃出了一條界線,此前是舊石器時代,那是一個只能利用天然物的時代,如石頭,骨頭,木頭;而新石器時代到來之后,人類開始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志去創造器物。
▲玉蟾巖遺址蛤蟆洞遺存出土陶片。(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在世界范圍的考古發現中,中國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是重要的史前文化遺存。玉蟾巖遺址出土了距今1.3—2.1萬年的陶片,這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陶片遺存。到距今約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進入晚期發展階段,在中國長江中游江漢平原的屈家嶺地區,橫空出世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手工制品——一種胎壁極薄的陶器——蛋殼陶,這種讓人驚嘆的工藝水平,無疑開啟了一場手工業領域的“新技術革命”。
屈家嶺文化,是20世紀50年代發現于湖北省荊門市京山屈家嶺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5300——4600年。根據考古發現,屈家嶺早期遺址中便已經出現這種以胎薄、對稱為特征的蛋殼黑陶,到屈家嶺文化晚期得到普遍使用。屈家嶺所發動的手工業新技術革命,使江漢地區在中華文化多元起源的璀璨星空中,發出了異常奪目的光芒。本篇章講述的這一只蛋殼黑陶杯,發現于河南淅川縣龍山崗遺址,正是屈家嶺文化中“新技術革命”的成果之一。
“神話”是怎樣創造出來的?
“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這是最早發現蛋殼黑陶杯的考古學家的贊嘆和總結。屈家嶺遺址出土的精美黑衣蛋殼陶,其胎僅厚0.1厘米至0.2厘米。而最輕的一件蛋殼陶發現于龍山文化,僅10克左右。既便今天的工藝技術,要達到這樣極致的薄和輕,依然很難企及。那么,5000年前的中華先民是怎樣做到的?
考古鑒定表明,蛋殼陶工藝的實現,緣于快輪制陶的發明及使用??燧喼铺占夹g是一種利用物體快速旋轉而產生的離心力和慣性力來塑造型體的制陶工藝。其大致操作方法為:將泥胎置于輪盤的中央位置,快速旋轉輪盤,利用其產生的離心力和慣性,用手提拉出各種不同的造型。但在高速的旋轉中,如此薄壁的陶胎非常容易破碎,薄胎成型,堪稱當時世界最早使用快輪技術的典范。
▲大溪文化紅陶杯。(圖片來源:考古中國網)
▲大溪文化陶曲腹杯。(圖片來源:考古中國網)
然而屈家嶺的快輪制陶技術,顯然并非一時或一人之功,而是深刻體現著中華文明在多元起源過程中,不同區系文化間的相互作用、交互影響的軌跡。據考古發掘顯示,位于長江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其年代距今約6400年—5300年,是一個以紅陶文化為特征的古人類遺存,在其晚期遺址出土的陶器中,便已經出現使用快輪制陶技術的痕跡。屈家嶺文化很好地繼承了大溪文化的先進制陶技術,并將它逐漸發展成熟;到屈家嶺文化晚期階段,臻于完善的快輪制陶技術得到大力推廣和普遍應用,影響范圍不斷增大,進而傳播到長江下游以及黃河中下游地區,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將之推向新的高潮,出現了以高柄杯為造型特征的蛋殼陶,不僅成就了中華文明史制陶藝術的巔峰時刻,也成為整個人類新石器時代手工業技術領域的一個“神話”。
▲龍山文化蛋殼黑陶高柄杯。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圖片來源:考古中國網)
(文章編自:四川民族出版社《何以中華:一百件文物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記憶》)
作者簡介:
鄭茜,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近年來主持“‘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實物表征體系研究”“民族文物價值體系建構研究”等課題,提出“中國博物館人類學”學科建設構想并構建研究平臺,引進并主編“博物館人類學經典譯叢”;始創“中國民族志電影雙年展”與“中國民族影像志攝影雙年展”系列工程;牽頭策劃組織《何以中華——一百件文物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記憶》《傳統@現代》等精品展覽;出版《中國民族與宗教》《邊緣敘事》等專著。
周玉州,中國民族博物館館員,2018年獲得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少數民族史專業法學博士學位,具有美術史學和民族史學等多學科交叉學術背景,目前主要從事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實物實證及相關展陳研究工作。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作者:鄭茜 周玉州
編輯:劉雅
流程·制作:韓東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