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所在位置:首頁 > 文化
道中華|歐洲也出圈,中國筷子為何走了那么遠?
2023-03-13 20:20

微信圖片_20221106141017.jpg

它為何快速出圈?歐洲皇室為何迅速效仿法國路易十四?


到今天,筷子早已不是中餐特有的配置,中國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地區使用筷子進食。如果做個小調查就會發現,世界上40%的人,包括南亞、東南亞、近東和非洲,還是用手進食;30%的人,包括歐洲和南北美洲用刀叉,而剩下的30%,包括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和越南,則是用筷子。再思考一下,又會發現,這與伊斯蘭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和儒文化三者幾乎完全重合??曜幼吡硕噙h,似乎就印證著儒文化走了多遠。


640.jpg

▲郊野聚飲圖,唐代壁畫。(圖片來源:光明網)


細細觀察這些用筷子的國度,又會發現,雖然東亞人都用筷子,但又各有不同。日本人和越南人同中國一樣,是只用筷子的民族,但在朝鮮半島,他們保留了“匕箸”合用的傳統。今天在日本的高檔餐廳里,擺上桌的很可能一頭甚或兩頭尖細的木質筷子,在韓國卻可能是金屬扁頭筷子,但在中國,很可能是一只上方下圓,頂部鍍金的瓷筷,唯一與中國最形似的是越南。


在越南,筷子通常也是圓底方頭,這種設計反映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信仰。這大概與中國對越南影響的時間最長,文化聯系也最深有很大關系。知道一些古代史的人,對越南都不會陌生,越南的字面意思就是“越之南”。從秦王統一向越南駐軍,到趙佗率軍隊反叛成立南越,再至漢朝平定南越國劃定七州,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對越南的影響便開始了。


不像韓國與日本有獨特的飲食偏好和民族文化,越南的飲食方式和其它東南亞鄰國很不同,反而與中國的南方很相似。飯配魚是最常見的,越南人也同中國南方人一樣蒸糯米糕,包粽子,吃米粉、米線和河粉。這種需要用筷子吃飯的習俗大概率是隨著中國與越南的邊疆移民一起帶過去,又因其地理環境與中國南方相似而得以留存。


640 (1).jpg

▲越南黃花梨木筷子。


因飲食習慣的不同,筷子傳入朝鮮后人們漸漸拋棄了用竹木做筷的方法,開始選用金銀鐵等金屬材料,一方面他們料理的食材紅色較多,竹筷用久了會染色。另一方面,烤肉時金屬的筷子不怕火烤,因此金屬筷子出現后大受歡迎。他們的筷子比中國的短,而且筷身纖細扁平,既可以夾起豆子,又可以在碟子中撕開泡菜。不過不同于中國,他們的筷子與勺子是同時使用,筷子只負責夾菜,吃飯則要用勺子舀著吃。


640 (2).jpg

▲朝鮮百濟國王武寧王墓藏出土的銅制匕箸。(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比起朝鮮半島,筷子在日本的傳播則更為清晰。根據《隋書·東夷傳》對日本的描述,當時的日本“俗無盤俎,籍以槲葉,食用手輔之”。在唐朝之前,日本人大多是手抓飯的,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日本推古天皇派小野妹子一行來中國學習,應該就在那時,他們注意到,原來飯還可以用筷子夾的。自此,箸開始在日本使用并漸漸流行。這與日本中一直稱筷子為“唐箸”也相吻合。


到今天,如果你在日本境內的餐館吃飯,會發現不管館子大小,筷子都是橫放在餐盤上的,與我們今天豎放筷子的習慣完全不同。但有所不知的是,在唐代,中國的筷子就是橫著放在餐桌上的。很多唐代的畫作中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比如唐代的墓室壁畫《野宴圖》,就是描繪一幫貴族少年在聚會享樂,偌大的餐桌上遍布佳肴,仔細看看,桌邊都是橫放的筷子和勺。相同的場面出現在敦煌莫高窟的《宴飲圖》中,兩對男女在亭子里相對而坐,桌上是橫置的筷子,看來當時流行的風氣就是這樣。


為什么要橫著放,這種用意并不清楚,但清楚的是,不能橫放在碗上。李商隱在《義山雜纂》中提到“惡模樣”時說到幾種不良惡習,比如做客和別人對罵、亂傳主人八卦、對丈母娘開黃色笑話、做客掀桌、吃完的魚肉吐回盤子里等,其中還有一條就是把筷子橫放在碗上,可見橫放筷子在碗上跟上述這些一樣惹人厭。


其實不論是漢代還是宋代以后,筷子一直都是縱向放在桌上的,似乎只有唐代是個例外。我們在唐代之后改變了筷子的方向,但日本并沒有,直到今天,在日本感受到的,仍然是唐代的用餐風尚。


640 (3).jpg

▲A Woman using chopsticks, Kuniyoshi Utagawa (1797-1861)。(圖片來源:Wikipedia)


拋開政治和移民的影響,筷子的使用似乎更多的源于文化傾慕。當中華文化作為一種更優雅的“文明”被仰慕時,自然形成了一種類似流行的文化。在宋建立后,這種去往東南的跡象漸漸變弱,反而是隨著遼金以及女真在北方的統治逐漸和中原文化發生再一次的融合,曾經以手取食的游牧民族,漸漸也開始了用筷子。


元朝后,蒙古人也開始漸漸習慣用筷子,筷子成為吃飯用的主要工具,而勺子則專門用來舀羹湯。根據《元史·祭祀》中對宮廷禮儀的記載,皇室在祭祀的時候,用筷箸來表示對神靈的敬重。盡管筷子在向東南發展的時候,快速替代了手指進食,但在向西北發展時遇到了阻礙,當地人生活在較寒冷的地帶、需要大量的食用肉類,即使他們在用筷子,也沒有拋棄切割肉塊更順手的刀叉。


筷子傳到歐洲晚于其他東亞國家,大約在17世紀明末清初之時。此前歐洲人在古代以手進食,只是從文藝復興(14—16世紀)以后普遍以刀叉為進食工具。較早介紹中國以筷子進餐的歐洲人是明萬歷十年(1582年)來華的意大利人利瑪竇(Mathew Ricci,1552—1610)。他在以意大利文寫的回憶錄《中國札記》(I commentarj della Cina,1580—1610,其拉丁文本1615年首刊于德國奧格斯堡)中談到中國人的宴會時,他寫道:“他們吃東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長約一個半手掌,他們用它很容易地把任何種類的食物放入口中,而不必借助于手指?!庇謱懙溃骸翱曜邮怯脼跄净蛳笱阑蚱渌途貌牧现瞥?,不容易弄臟,接觸食物的一頭通常用金或銀包頭?!泵鞔鷣砣A的歐洲人多為基督教傳教士,他們都用過筷子,但除了個別人之外,大部分客死他鄉,未返歐洲,但用文字記錄報道了他們在華的所見所聞。


入清后,中歐交往及人員交流較前更為密切。除傳教士外,有更多外交使者、商人、游客自歐洲前來中國,而中國人也踏入西土,這就為筷子西傳創造了適宜條件。沈福宗是法國國王接見的第一個中國人,國王在宴會上要沈福宗教他如何用中國餐具進餐。沈福宗右手拿起從中國進口的象牙筷子,邊說邊作示范。


路易十四很愛中國物品,除了身穿綢緞外,還在凡爾賽宮和楓丹白露宮陳設很多中國瓷器、漆器、家具和日用品,宴會上又學會用中國筷子。從這以后,法國宮廷和上層社會便將用中國筷子進餐當做時尚。接著英國、德國和荷蘭等國也跟著效仿。


筷子也出現在沙俄使團的記載中,率領使團的伊臺斯描述說:“中國人不用桌布、餐巾、刀叉或盤子,桌上只放一雙象牙或烏木小圓筷子,這就是席上的全部陳設。中國人很會運用這種筷子,特別使人驚詫的是他們能用筷子夾住大頭針的頭兒,把它揀起來。他們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及中指拿筷子。所有飯菜如湯、米飯、熱菜等都盛在瓷碗里?!彼麄兊氖箞F共22人,除使臣為荷蘭人外,其中12人為德國人,9人為俄國人。


640 (4).jpg

▲紐約人在中國餐館用餐,1910年由萊斯利·亨特拍攝。(圖片來源:搜狐網)


如今筷子已走向全世界,已成為一個重要的中華文化符號。走出國門,幾乎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的亞洲餐館見到筷子,甚至大部分中東和歐美人,都能熟練地使用。在他們的眼中,吃中餐就要用筷子,重要的不是使用何種工具,而是體驗它背后的歷史與文化。在拿起餐具的那一刻,歷史是過往,也是今天,還是未來,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的繼承者,也是塑造者,我們將一代代傳承和發揚我們的民族文化。



受訪者簡介:


1678710255125484.jpg

張燕飛,浙江大學歷史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杭州古都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慕尼黑大學漢學系哲學博士,從事中國思想史,先秦兩漢吳越地方史研究,并致力于早期古籍德譯,參與德文版《漢書》譯制工作。已出版德文專著《Das Motiv des Yuejueshu: Analyse des Buches aus geschichtlichem, literarischem und philosophischem Blick》,中文作品《古人吃飯那些事兒》。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作者: 張燕飛

編輯:劉雅

流程·制作:韓東峻


出版號:CN11—4606/C 京ICP備15020131號-2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3963號   監督舉報電話:010-58130834? 舉報郵箱:zgmzxmt@163.com
92极品福利少妇午夜10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