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步跨千年’,而今跑步奔小康?!?/span>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著名的“懸崖村”(昭覺縣原支爾莫鄉阿土勒爾村)脫貧奔小康的歷程,就是我國民族地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生動樣本。
作為土生土長的昭覺人、第一個報道“懸崖村”的媒體人,我對故鄉懷有深厚感情,對“懸崖村”更有著深深牽掛。近10年來,我一次又一次爬藤梯、攀鋼梯,深入“懸崖村”實地采訪,與村民、干部同吃同住,用文字和圖片記錄了這里的巨大變化。2019年3月,我的長篇報告文學《懸崖村》出版發行。
跟蹤采訪“懸崖村”
作為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典型的深度貧困地區、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四川大涼山無疑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在基層黨員干部的幫扶下,包括“懸崖村”在內的大涼山群眾艱苦奮斗、不懈努力,終于告別貧困過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我是一枚幸運的“種子”,不僅在改革開放的春天里成長,而且有幸參與、見證了生我養我的彝家山寨發生的滄桑巨變,并與“懸崖村”結下不解之緣。如今聲名遠揚的“懸崖村”已經不需要注釋了,倒是它世代沿用的古老名稱——阿土勒爾村,正逐漸被人們遺忘。
阿土勒爾村坐落于大涼山腹地的古里拉達大峽谷深處,距縣城72公里,有100余戶480多人,曾經是典型的貧困落后山村。該村勒爾組位于海拔約1400米的懸崖之上,高低落差約800米,過去村民主要靠12段218級藤條和木棒編成的“天梯”出入。抬頭是懸崖峭壁,低頭是深溝險壑,有些地方能下腳的空間還不到半個腳掌大。藤梯長年風吹雨淋,朽得很快,攀爬時稍有大意,后果不堪設想。村里的孩子們每進出一趟都戰戰兢兢,村民和扶貧干部每翻越一次都猶如在“鬼門關”走了一遭。
2010年7月,我在古里鎮(原支爾莫鄉)調研時第一次得知,鄉干部到阿土勒爾村要攀爬很長的藤梯才能進村。2013年2月,我終于有機會赴阿土勒爾村采訪。爬懸崖、攀藤梯,一路走、一路拍、一路采訪,費時14個小時,我們終于從阿土勒爾村的牛覺組穿越到支爾莫鄉布色來洛村的大平臺上。
我將這次探訪的經過、感受,寫成8萬余字的系列報道《探尋昭覺古里拉達秘境》,于當年3月在省、州媒體刊發。
一條藤梯通向“云端”,艱險的出村路,住在懸崖邊的莫色拉則、攀爬到高處尋找手機信號的村民和村民爬藤梯的情景,逐漸引起各方對阿土勒爾村的關注,我也開始了接下來幾年的跟蹤采訪報道。
藤梯變鋼梯
行路難制約著阿土勒爾村脫貧致富,修路一直是村民最大的期盼。經測算,修建通村路需4000萬元資金,縣里實在難以承受。而是否把這個村搬下山,也困擾了昭覺縣很久。
2015年,“懸崖村”迎來了新的希望。
當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各級黨委和政府“逐級立下軍令狀”:實現7000萬貧困人口精準脫貧。
作為全國典型的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涼山既存在交通閉塞、基礎薄弱、經濟落后、社會事業發展不足等共性難題,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是全國貧困問題最突出、致貧原因最復雜、脫貧任務最繁重的地區之一。而“懸崖村”則屬于脫貧路上最難攻克的堡壘。
如何破解扶貧難題,從中央到地方都聚焦涼山。
2015年12月中旬,中央電視臺四川記者站記者前往涼山實地踩點調研,并決定進駐“懸崖村”采訪。從前期踩點到制作播出,歷時半年,采訪團隊五上五下“懸崖村”。
2016年5月,央視有關“懸崖村”的深度報道刊播后,立刻引起廣泛關注。
為改善“懸崖村”艱難的出行條件,涼山州和昭覺縣撥款將藤梯升級為鋼梯。修好鋼梯不到4個月,就有6個來自外村的新娘嫁進村來,慕名而來的游客也越來越多……
2017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專門提起大涼山“懸崖村”村民出行難的問題??倳涥P切地說,看到村民和孩子們常年在懸崖上爬藤條,上山下山安全得不到保證,心情還是很沉重的,也很揪心。前不久又看到材料說當地已經建了新的鋼梯,這樣心里又感覺到松了一下。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將黨的十九大后調研的第一站安排在涼山。在深入昭覺縣三岔河鎮(三岔河鄉)三河村、解放鎮(解放鄉)火普村走訪貧困戶時,總書記又關心地問起“懸崖村”的近況,州縣領導向總書記匯報了“懸崖村”的發展變化。當時,總書記還翻閱了我拍攝的攝影折頁《懸崖村之變》。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引下,一年多的時間里,“懸崖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556級鋼梯,極大地改善了出行條件,擴建的村小學和“一村一幼”給孩子們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還實現了4G移動互聯網全覆蓋。
2019年4月,又有好消息傳到“懸崖村”——村民將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遷入縣城的集中安置點。
2020年5月12日至14日,“懸崖村”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344人走下懸崖,離開已經生活了7代人的山村,搬至72公里外昭覺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懸崖之上的生活從此成為記憶。
2022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與來自四川的益西達瓦委員有一段特別的對話。在聯組會現場,益西達瓦委員向總書記展示了兩張“懸崖村”的照片,藤梯與鋼梯對比鮮明?!斑@其中的一張照片和另外一張,同時入選‘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等,反映了大涼山各族群眾在黨的帶領下,一步跨千年,跑步奔小康。彝族同胞載歌載舞:‘共產黨瓦吉瓦,習總書記卡沙沙!’”益西達瓦委員動情地說。
這兩張照片中反映新鋼梯場景的那張,是我于2016年11月拍攝的。
“懸崖村”小學師生在鋼梯上舉辦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活動
《懸崖村》見證“懸崖村”的變遷
在我心中,一直有個強烈的愿望,那就是將這份對黨的感恩之情、對家鄉的愛化作筆下的文字,寫出一部反映“懸崖村”脫貧致富奔小康主題的作品。
歷經6年,我的報告文學《懸崖村》終于問世。這6年里,我把自己變成了“懸崖村”人,看到“懸崖村”因新聞報道而廣受關注,親歷修建鋼梯以及銀行、網絡、電力、幼兒園等新事物進入“懸崖村”的時刻,見證“懸崖村”發展產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歷程,也走進了村民在集中安置點的新家……
我將深情傾注于筆端,把親身經歷的“懸崖村”時代巨變的故事,講述給世界。
在持續6年的跟蹤報道過程中,我記錄下了深度貧困鄉村基層干部、黨員、村民齊心協力、決戰決勝的心聲,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大涼山脫貧攻堅的艱巨性、復雜性?!皯已麓濉钡墓适?,更加印證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
如今,“懸崖村”的村民們繼續奔忙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陳古吉成為了職業追蜂人,野生蜂蜜給他帶來可觀收入;俄的來格種上了經濟作物青花椒、臍橙;莫色拉博發揮自己善于攀巖的特長,變身為戶外旅游的領隊;越來越多的開民宿、直播帶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鄉親們堅信: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
尤為可喜的是,村民的思想觀念也有了很大的改變?,F代文明生活方式進入家家戶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學前學會普通話”給孩子們的成長插上了翅膀……
“懸崖村”村民易地搬遷入住縣城樓房
《懸崖村》面世后,獲得多個國家和省級獎項,并被翻譯成英、俄、法、葡萄牙、阿拉伯等17種文字在國外出版發行。以此為藍本創作的12集廣播文學劇《懸崖村》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出,并榮獲中國廣播電視大獎。我創作出版的我國第一部規范彝文報告文學《天梯——來自大涼山阿土勒爾村的脫貧攻堅故事》,也獲得第八屆四川省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優秀作品獎。
因為“懸崖村”,我很幸運地成為中國脫貧攻堅宏偉大業的一名記錄者。如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在大涼山吹響,共同富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好前景激動人心。我將繼續用文字和鏡頭持續關注“懸崖村”,見證這個普通而非凡的村莊和大涼山更加美好的未來。
文/阿克鳩射
來源:《中國民族》2022年第3期
編輯:王孺杰 流程制作:王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