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底,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大會表彰“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和“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李俊玲榮獲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稱號。
1973年出生的李俊玲是地道的瑤家兒女,2017年任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黨組書記、局長,2019年起兼任縣委統戰部副部長?!罢嫘膶θ罕娯撠?,熱心為群眾服務,用心呵護民族團結進步之花?!痹诠ぷ鞴P記本的首頁,李俊玲用這樣一句話勉勵自己。
▲李俊玲榮獲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稱號。圖片來源:富川縣人民政府網站
工作26年來,李俊玲始終像愛護眼睛一樣維護民族團結進步,全力引導各族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創美好生活,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常開長盛。推動富川瑤族自治縣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浮田村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村”;富川瑤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榮獲“廣西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廣西先進基層黨組織”;李俊玲個人榮獲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全國社會扶貧先進個人”“廣西三八紅旗手”等稱號,被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記一等功。
鞏固民族團結之本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李俊玲在湖廣小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圖片來源:富川縣人民政府網站
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李俊玲始終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鞏固各民族團結,推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成為當地各族群眾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立足富川當地實際,李俊玲和同事們大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全縣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七進”活動。注重發揮學校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堅持小手拉大手,在中小學校和黨校開設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
湖廣村位于桂湘兩?。▍^)邊界線上,屬“兩?。▍^)轄一村”,湖廣村小學總是讓李俊玲時刻牽掛。一有時間,她就不顧山高路遠到學??赐⒆觽?,為他們講紅色故事、講祖國的繁榮發展,激發孩子們的愛國情懷,自覺感黨恩、跟黨走。李俊玲還積極聯系桂湘兩?。▍^)教育、民族等部門,合力美化學校環境,購買教學資源,讓各族師生感受到中華大家庭的溫暖。截至目前,湖廣小學圍繞民族團結進步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示范帶動桂湘兩?。▍^)邊界學校共同舉辦民族團結進步活動20余次。
凝聚民族團結之魂 守護共有精神家園
▲李俊玲(右)與瑤族老人莫恩珍在一起。圖片來源:富川縣人民政府網站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李俊玲大力倡導加大力度,保護傳承好瑤族長鼓舞、蝴蝶歌、溜喉歌等國家級、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瑤族文化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2017年12月,麥嶺鎮長春村76歲瑤族老人莫恩珍,為出版祖輩五代傳承下來的瑤族民歌《八都歌堂集》,多方奔走尋求支持卻四處碰壁。李俊玲得知這一情況后,為及時搶救這一瀕臨失傳的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溜喉歌,她連續幾個月利用休息時間,冒著嚴寒和山路危險,十幾次獨自驅車兩個多小時到莫老先生家,為老人整理素材。她還多次走訪聯系自治區民語辦、自治區古籍辦等部門爭取支持。2019年《八都歌堂集》成功列入自治區古籍辦扶持項目時,李俊玲激動不已,莫恩珍老先生更是感慨萬千:“救了這本歌集,我就放心啦?!?/span>
此后,李俊玲還繼續深入當地古村落開展調研,累計爭取資金1487萬元,以“三月三”等各民族傳統佳節為載體,推動打造集民族文化、風情旅游、民族政策法規宣傳等于一體的民族文化品牌,積極向外推介廣西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優質產業,助力打造深坡、福溪等一批國家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夯實民族團結之基 帶動各族群眾共同奔小康
▲李俊玲(右)深入新華鄉路溪村脫貧戶李子花家了解臍橙產業發展情況。圖片來源:富川縣人民政府網站
“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崩羁×岚蚜暯娇倳浀倪@句話銘記于心,落在實處。
2018年,李俊玲第一次到掛點聯系的新華鄉路溪村時,看到貧困戶李子花一人養育3個女兒的情況后,心酸不已。她積極幫扶李子花一家人,聯系社會愛心人士募捐1.3萬元,引導李子花種植銷路更廣的臍橙,還經常在自己的朋友圈幫助李子花推銷農產品。在李俊玲幫助下,李子花住上了三層樓房,她的大女兒也順利大學畢業,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
“那時候我沒得吃、沒得住的,阿玲一直在幫我,現在有事我都會先找她問?!痹诶钭踊磥?,自己和李俊玲已經成為了一家人。
為了鄉村產業發展,李俊玲經常深入富陽鎮洋溪、大灣山等高寒山村,深入石家、新華等省際邊界鄉鎮開展調研,積極謀劃振興思路。幾年前,浮田村貧困發生率仍高達50%。在調研中,她發現浮田村民俗文化資源豐富,臍橙種植條件也較好。于是,她主動聯系各部門,開發當地優秀民俗文化,合力改善基礎設施,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展示廳,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系列活動,打響浮田村特色品牌。浮田村逐漸培育發展了萬畝臍橙園,產值8000多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40萬元,群眾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
這些年,從高山險村到邊遠小鎮,都留下了李俊玲探尋瑤鄉致富經的足跡。她千方百計爭取到資金累計3158萬元,為各族群眾解決行路難、飲水難、技術難等問題達70多個,受益群眾9.5萬人,帶動了浮田、岔山等一批民族村寨富起來、美起來、靚起來。她就像一個穿針引線的“繡娘”,付出真心,下足功夫,在瑤鄉繡出了一朵朵絢麗綻放的民族團結進步之花。
來源:廣西賀州市民宗委
編輯:劉雅 流程制作:王怡凡